國內新聞動態(tài)

第一潛4800米 "蛟龍"號馬里亞納海溝下潛5關注

發(fā)布日期: 2017-05-23 11:06:28

搭載“蛟龍”號載人潛水器的“向陽紅09”科學考察船22日上午抵達馬里亞納海溝作業(yè)區(qū),“蛟龍”號預計將于23日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進行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首潛,揭開今年“蛟龍”號在西太平洋海溝區(qū)10次大深度下潛的序幕?!膀札垺碧柦衲晏窖蟮谝粷撛谀膬合聺??下潛多深?帶哪些作業(yè)工具?作業(yè)過程怎樣?要完成哪些下潛任務?有著60多次深潛經歷的“潛航英雄”唐嘉陵向記者做了講解。

在哪兒下潛——馬里亞納海溝“挑戰(zhàn)者深淵”北坡

本次下潛人員,主駕駛為潛航員唐嘉陵,左舷是第二代潛航員劉曉輝,右舷為新華社記者劉詩平。

本航段馬里亞納海溝作業(yè)區(qū),位于馬里亞納海溝西南部的“挑戰(zhàn)者深淵”,距關島西南約200公里。首潛位置在“挑戰(zhàn)者深淵”北坡。與海溝南側相比,北側相對較陡,平均坡度在10度至15度之間。

下潛多深——4800米

本次下潛是5月16日從深圳起航、航行約1600海里抵達馬里亞納海溝作業(yè)區(qū)后進行的本航段第一潛。一般來說,剛到新的作業(yè)區(qū),“蛟龍”號會首先進行一個工程潛次,確認潛水器工作狀態(tài),對所有功能參數進行全面測試,驗證潛水器的機械手、高清攝像等作業(yè)工具的技術性能。

這次下潛,設計潛深為4800米,水下時間9小時左右?!膀札垺碧柕竭_預定下潛深度后,將在海底航行兩三公里。因為本次下潛是工程潛次,不以潛深為目的,同時填補了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4000米級深度的作業(yè)空白。在隨后進行的馬里亞納海溝4個應用潛次中,設計潛深一個是6300米,其他3個為6700米。

帶哪些作業(yè)工具——采樣工具最多

“蛟龍”號除了搭載下潛人員近底觀察之外,還可以在海底拍攝視頻和照片。同時,它有兩只靈活的機械手,因此作業(yè)工具多跟采樣有關,所帶工具為:1個多參數環(huán)境傳感器、1個Gas-tight(保壓)采水器、2個8升采水器、6個采集沉積物樣品的Pushcore(插管)、1個生物樣品框、2個地質樣品筐和1個手持式網兜。

這些作業(yè)工具,基本上也是接下來這一作業(yè)區(qū)4個應用潛次所帶的作業(yè)工具。本航段馬里亞納海溝作業(yè)區(qū)科研目標,是獲得馬里亞納海溝“挑戰(zhàn)者深淵”底層水體基本環(huán)境特征,揭示深淵水平環(huán)流結構及其時空變化和動力機制;掌握深淵沉積物、鐵錳氧化物、巖石的礦物學與地球化學特征,闡明深淵底部物質來源與地質活動規(guī)律;明確深淵底部微生物與大生物群落結構的空間演替規(guī)律,揭示深淵底部生命演化與適應性機制。

下潛和作業(yè)過程怎樣——作業(yè)種類多、駕駛頗不易

“蛟龍”號從“向陽紅09”船甲板布放到水中后,“蛙人”解下主吊纜和拖曳纜,潛航員完成潛水器水面檢查、得到下潛許可后,潛水器壓載水箱注水下潛。

下潛過程中,需要關注下潛速度、阻力、接地等數值,1000米、2000米潛水器功能檢查。在離底合適高度拋棄下潛壓載,均衡調整,復核潛水器的各系統(tǒng)功能。

到達預定下潛深度后開始作業(yè),拍攝海底生物和海底地形地貌視頻、照片,采集多參數環(huán)境數據。同時,視情況采集生物、底層非保壓海水、底層保壓海水、沉積物和巖石樣品,直至作業(yè)結束、選擇遠離作業(yè)點位置拋棄上浮壓載,返回水面。

水下作業(yè)時,3名下潛人員需密切關注潛水器各系統(tǒng)運行情況。駕駛潛水器與開車一樣要關注“路況”,不同的是它四面懸空航行,右操作桿前進后退、左轉右轉,左操作桿是上浮下潛,操作有些難度。近底航行時,左右舷人員需密切關注觀察周圍環(huán)境,適時為主駕駛提供路徑規(guī)劃參考。同時,左舷副駕駛還需負責與水面的通訊聯絡,以及艙內氧氣、溫度和濕度等相關情況的監(jiān)控。

完成哪些任務——采樣、攝像、測量

因為是工程潛次,首先需要確認潛水器工作狀態(tài),對所有功能參數進行全面測試,驗證潛水器機械手、高清攝像等作業(yè)工具的技術性能。同時,近底觀察、航行拍攝海底生物和地形地貌特征;使用多參數傳感器進行環(huán)境參數測量。

此外,是各種采樣:對Gas-tight(保壓)采水器進行功能驗證并取樣;用8升采水器采集近底層海水樣品;視情況用“蛟龍”號的機械手采集巨型底棲生物和巖石樣品,用Pushcore(插管)采集沉積物樣品。

做到了這些,就既確認了潛水器工作狀態(tài)、驗證了“蛟龍”號技術性能,為接下來的大深度下潛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,也對馬里亞納海溝水下4800米左右的海底世界有了一個較詳細調查。(新華社/劉詩平)

相關鏈接

  • 國家海洋局
  • 國際海底管理局
  •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
Copyright 2011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(fā)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3044873號-1 地址:北京市西城區(qū)復興門外大街1號 郵編:100860